1、行为的安全人们对于好的环境的评判,常常是心照不宣,而对于一个不好的环境。则马上会作出反应,例如由于室内地面不平整而造成的踉跄,或者带来的尴尬等,这些都会受到行为者的指责和抱怨。因而,在现实环境中经常是设计的一些疏忽,使行为者感到不自在、皱眉头、迟疑和叹气。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迹象表明酒店设计者多半是关注环境的形式、风格的表现,忽略了人们应有享受良好环境的权利。比如我们经常在很多场合中看到“小心碰头”、“小心滑倒”的提示语,这看似是一种关心,但实则是设计的失误。一个好的设计不应该只注重大体的效果,还应该关注细节的处理。特别是在设计中应该关心老年人、儿童以及残疾人的行为,看环境是否会给他们带来危险和伤害,通道是否流畅、平坦等。故此,在酒店室内空间设计中,行为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一些细枝末节上,诸如地板是否很滑、墙角过尖是否会伤到孩子,还有玻璃是否安全等等,这些都关系到一种适宜还是不适宜的问题。
2、社交的行为每一种环境或者说场所都有其行为的特质,而环境不只是提示行为同时也限制行为。例如,酒店是一种娱乐消费的场合,它的环境特性就限制了人的某些行为,要求工作人员的举止与工作相匹配,无论在衣着、仪表、姿态和讲话上都应该形成服务行为的秩序,而下班后的行为举止又还原到了放松的状态。所以,“行为”并非一成不变地套用原有的方式于不同的环境中,通常是受到各种环境条件的制约,形成社交性的行为规范。这种“社交行为”的普遍性在于涉及了一种空间关系学,彼此间所反映的是我们所扮演的各自不同的角色。很显然,现代生活中的社交行为是一种“对立”性,也就是说,相互之间是“互动对峙”的,需要保持“自我的位置”。比如一些会议、谈判空间中的相互尊重、很有节制的举止行为,表达了双方希望平等而坐,保持一种空间关系学上的“对立”角色,同时也希望在互动中能够消除对峙的感觉,更多地体现一种“合作”或“共存”。因此,酒店设计过程中空间环境的布置就有了促进或抑制人们这种“交谈”的功效。
3、感化的行为室内虽为物质性的,但其空间形式与人的行为相关联,因而构成了环境的主体。或者说,物质性的空间形式在这里起“感化”的作用,而人的行为则表现为一种“接受”与“不接受”的心理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中的布置隐含着一种行为范式,即规范你的行为,约制你的习惯,使你的举止复合公众的利益等。这些作为社会环境因素的“行为场所”,实际上在人们参与其中就已经受到教化。试想在一个铺设了地毯且很是讲究的场所里,你忍心往地上吐痰、扔脏物吗?你会不顾及环境而大喊大叫吗?我想不会有人愿意这么做的。因为环境的氛围已经告诉他该如何行为和举止?所以,酒店设计必然涉及对使用者行为模式的分析与研究,从不同人的行为方式中探求来自各种行为模式和思想观念的不同,从而求得环境意义不是简单的,一般性的,而是具体的、感化的行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