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对联中上下联平仄相对仄起平收。(一)平仄归类标准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
-
1、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第一声和第二声 正文 1 一二三四声对应平仄:一二为平,三四为仄。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像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
-
简介 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上下联平仄相反。不要求字字相反,但是: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
-
”这两句诗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对联要求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对对联的方法: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 正文 1 对联平仄口诀:“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
-
古代音分四声:平上去入,平声调就是平仄中的平,上去入三个声调统称为仄。其中,平分阴阳,即阴平和阳平,简单的说现代的一声就是阴平,二声就是阳平,三声是上声,四声是去声。今天的普通话没有入声。3、今天写对联,既可以用今音的平仄,也可以采用古音的平仄,但不可在同一联里混用。
-
一副对联,采取什么样的句式结构,作者可以完全自由,但上联与下联的句式要相同,这一点在短联或长联中都是一样遵守的。3 三、平仄要协调。平仄首先用于写诗,古人把平上去入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人声。 例: 山青水秀春光好 日丽风和景色新 4 四、对仗要工整。对仗也叫...
-
仄言是什么意思 简介 仄言的意思是标新立异不同常人的话。例如:“长情不仄言”意思就是不用嘴说,而是身体力行,陪在你左右,陪你笑,陪你哭,陪你看最美的风景,陪你慢慢到老。其中仄(zè)指平仄,这里指说话故意用抑扬顿挫,也就是好听的话。说白了就是一个能跟你天长地久的人不会靠着甜言蜜语。仄的...
-
古代的近体诗分为什么和什么 简介 近体诗主要包括律诗和绝句。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形成于唐代。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分绝句和律诗。1、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
-
满江红词牌格律及格式是什么 简介 满江红词牌格律及格式是:中仄平平,平中仄、中平中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中中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
-
七言绝句格律是什么 简介 七言绝句格律是什么: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首先是篇幅固定。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还要讲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根据首句头两字的...
-
贴对联讲究什么规矩 简介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ze)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
词格校验的定义是什么 简介 词格校验的定义:对输入诗句进行韵书查询,得到每个字的声部及所属的韵。对输入文字进行着色,不同平仄属性的汉字以不同颜色区分,便于诗词创作中实时检查。词牌格律校验:词牌的格式韵律平仄: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
-
意境句既一般常见对句,讲究的是上下句共同达到一种意境,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如风景、心情、感受等等。机关句,又称暗句。是古对句里一种独特的,极富趣味性和知识性的一种。2、上下句的声调要讲平仄。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平仄。3、就上下句的意境和气势而言,下句要比上句有气势,下句要能压倒上句。如果上句的...
-
七律诗对仗口诀是什么 简介 七律诗对仗口诀:平对仄,仄对平。平仄两分明。有无与虚实,死活并重轻。上去入声皆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虚对实,实对虚。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
-
采桑子词牌格律是什么 简介 采桑子词牌格律如下:1、正体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2、变体一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变体...
-
五、平仄相谐。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上下联平仄相反。二是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六、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扩展资料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 正文 1 贴对联的左右顺序是面对大门右手边贴上联,左手边贴下联;区分上下联最主要是按照...
-
《西江月》词牌的定格是: 中仄中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韵)。(此联对仗)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叶韵)。中仄中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 正文 1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原作: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韵)。(注:这两句对仗,即...
-
如梦令词牌格律及格式是什么 简介 《如梦令词牌》格律及格式如下:1、格一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韵,一叠韵。以李存勗《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为代表。2、格二单调,三十三字,七句,六仄韵。以无名氏《古记·腊半雪梅初绽》为代表。3、格三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韵,一叠韵。以无名氏《如梦令·...
-
弃之可惜的上一句对联是什么呢 简介 弃之可惜的上一句对联是:食之无味。上联:食之无味。下联:弃之可惜。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对联上下联的判断方法:1、平仄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应该是仄音,是三声和四声为结尾...
-
律诗和绝句属于什么 简介 在唐代,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为近体诗,同古体诗相对而言。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著名的...
-
3、平仄协调 :1)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区分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2)这又有两种划分标准。在对联创作中,一般是运用”古四声", 即古汉语将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
-
什么是“三平尾”简介 尾三平又称“三平足”或“三平脚”,是指七言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中,第五字应仄而平;五言律句“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应仄而平,造成收尾三字均为平声的情况。近体诗要求一句之中要平仄错落,但要做到每个字都符合平仄要求是困难的,因此就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
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一般上下阕(片)像对联一样相对)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长短句也是词的别称。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长短句长短句是...
-
俗对指民间那些浅显通俗的对联;题赠联指题咏祖国山河和题赠友人的对联;集句联则是由古文、诗词中的对偶句集拼而成的对联。对联的基本特点和要求:1、上下联的字数必须完全相同,整齐划一,绝对不能一长一短,有多有少。几个字的短联如此,数百言的长联也是这样。2、上下联的各字要平仄在对,使其有音调美...
-
对子有什么特点 简介 对子也称对联。独特性和普遍性人们普遍认为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
-
扩展资料:对于唐代人来说,五言律诗是从五言古诗中脱胎出来的新诗体,它继承了五古的句有定字和隔句押韵的原则,并且借鉴了骈体文的声律和对偶原则,又有多方面的发展。其格律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二)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对仗;(三)平仄必须按照特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