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内容简介《资治通...
-
作者简介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中进士甲科。宋英宗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熙宁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
-
1 司马光小时侯聪明好学,他常常担心自己的知识不如别人的多,所以不管学什么,都要比别人多花一倍的功夫。他跟一些小孩子一起读书,其他小孩子读了一会儿勉强能够背诵,就一起出去玩了。只有司马光一个人还坐在书房里,在认认真真的读书。而每次这个时候,司马光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直到把书背的滚瓜烂熟了才出去...
-
司马光的家世很是传奇。其先祖司马孚,是司马懿之弟,也是一位以学问著称的学者,司马家好学之风早在三国时代就已经养成了。古代讲究学而优则仕,所以司马家历代不仅多出读书人,也多出官员,还多有大官。当然不是靠钱财买官,司马家的人,都是靠的家学,司马光的爷爷司马炫,是北宋第一批进士。司马炫去世得早,...
-
简介 破瓮救友宋代:司马光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书不释手,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译文:司马光7岁的时候,就好象成年人一样稳重,听到别人讲述《左传》后,非常喜欢,...
-
简介 作者是元末·阿鲁图。《司马光传》出自《宋史》,《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 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脱脱(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至正三年(即1343年),脱脱主编《辽史》、《...
-
简介 全文概括:讲述三国东吴名将吕蒙,听从其主孙权的劝告而读书学习的历史故事。《孙权劝学》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选自《资治通鉴》,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此文简练生动...
-
简介:批判,读音为pī pàn,汉语词汇,指对错误的思想或言行批驳否定,也表示.评论;评断;批示判断。宋·司马光 《进呈上官均奏乞尚书省札子》:“所有都省常程文字,并只委左右丞一面批判,指挥施行。《三国演义》第五七回:“吏皆纷然賫抱案卷上厅,诉讼被告人等,环跪阶下。 统 手中批判,口中发落...
-
北宋司马光《孙权劝学》节选原文:及鲁肃过寻阳,与蒙 正文 1 因为古人强调孝道,百德孝为先,吕蒙对其母非常尊敬,而鲁肃敬重吕蒙的才干,敬才爱才,因此鲁肃去拜见吕蒙母亲。在《孙权劝学》中,作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和孙权劝学的...
-
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
-
汉武帝简介详细 简介 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十六岁时登基。为巩固皇权,中央设置中朝,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下图以为苏东坡塑像简介:苏东坡曾经两次在杭州做官第一次是熙宁四年(1071年),当时由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了避开政治的漩涡,请求外调做地方官。皇上安排他做了杭州通判。那年苏东坡36岁第二次是元祐四年(1089年),那时,司马光执政,新法已废,而苏东坡认为新法中的“免役法”等内容不应全废,屡次力争和...
-
古人伯夷和叔齐的故事简介 简介 伯夷和叔齐是殷商末期孤竹国(河北卢龙)国君的儿子。他们的父亲最喜欢三儿子叔齐,有意立他为太子,将来继承君位。但当时的规矩是长子做太子、继君位,国君觉得很为难。就在这时,国君生病死了。大臣们尊重他的意愿,请三儿子叔齐继位。叔齐心里非常不安,让位给大哥伯夷。伯夷不肯,说...
-
后来,在关羽水淹曹操七军,势不可挡时,吕蒙先示弱麻痹关羽的判断,再以白衣渡江,突破关羽的防线,而打下了樊城成功的一战。当时,原本轻视吕蒙的鲁肃,也才惊呼他已非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出自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孙权劝学》,比喻即使多日 正文 1 典故内容:三国时代东吴名将吕蒙,原只是...
-
简介:丰盈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fēng yíng,指体态丰满。《国语·郑语》:“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韦昭注:“丰盈,谓颊辅丰满。”汉·蔡邕《童幼胡根碑》:“生有嘉表,幼而克才,角犀丰盈,光润玉颜。”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九:“此儿丰盈,亦有福相。”清·全祖望《湖语》:“更讶...
-
《一代良臣魏征》帮忙翻译一下 简介 一、译文魏征的样貌虽不超过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让皇帝回心转意。魏征总是触犯龙颜当面直言规劝;有时遇到皇上特别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皇上也就息怒。魏征曾请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上说:“听别人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但现在居然...
-
50字欧阳修简介 简介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祖籍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4岁时父亲去世到随州投靠叔叔,直到22岁赴京“连中三元”步入官场。庆历五年(1045年)...
-
时人推服其耿直,为北宋著名的敢谏之臣。吕诲(现存文章以奏议、议论文为多,奏议往往关切时政,议论有先几之见,清康熙皇帝谓其《选部论》“综名实以立言,足资经济”(《御制文第三集》卷40)。著有《吕献可章奏》20卷,凡289篇,司马光为作序(《郡斋读书志》卷19);又有《吕诲集》15卷(《...
-
惠崇是什么人 简介 惠崇(965- 1017),福建建阳人,北宋僧人,擅诗、画。作为诗人,他专精五律,多写自然小景,忌用典、尚白描,力求精工莹洁,颇为欧阳修等大家称道;作为画家,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北宋郭若虚语)。苏轼为惠崇画作《春江晚景》的题诗:...
-
简介 破瓮救友宋代:司马光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书不释手,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译文:司马光7岁的时候,就好象成年人一样稳重,听到别人讲述《左传》后,非常喜欢,...
-
“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以明国法。岂得轻臣而不顾也?”因置笏(hù)于地而退。帝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出处:出自宋朝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扩展资料:作者简介: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
-
下图以为苏东坡塑像简介:苏东坡曾经两次在杭州做官第一次是熙宁四年(1071年),当时由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了避开政治的漩涡,请求外调做地方官。皇上安排他做了杭州通判。那年苏东坡36岁第二次是元祐四年(1089年),那时,司马光执政,新法已废,而苏东坡认为新法中的“免役法”等内容不应全废,屡次力争和...
-
下图以为苏东坡塑像简介:苏东坡曾经两次在杭州做官第一次是熙宁四年(1071年),当时由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了避开政治的漩涡,请求外调做地方官。皇上安排他做了杭州通判。那年苏东坡36岁第二次是元祐四年(1089年),那时,司马光执政,新法已废,而苏东坡认为新法中的“免役法”等内容不应全废,屡次力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