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法一:与宝宝对话,口型要夸张。平时多让宝宝观察大人说话的口型,可以帮助他们更快、更准确地掌握词语发音。与宝宝对话时,大人的语速要比平时稍慢些,口型可略夸张。妈妈可以跟宝宝面对面玩拍手童谣,或者带宝宝到一面大镜子前,让他边指边说出五官的名称。
2、方法二:用实物练发音。宝贝刚学说话,发音常不够清晰、准确,这时可以做些有针对性的发音练习。家长要记得,宝宝有些音发不清楚是正常的,不要因此而打断他说话,甚至批评他。若宝宝不会发“P”这个音,可以找几个声母是“P”的对应物,如“苹果”、“瓶子”、“皮球”,放进袋子里让宝宝抓,抓出一件说说这是什么。宝宝若发不好,妈妈可以引导他多说几遍,强化正确发音。
3、方法三:少说“儿语”,规范认知。宝贝经常会把成人教的词自动改编,如把“小狗”说成“汪汪”,把“鸡蛋”说成“蛋蛋”,这是因为他们的发音器官还未发育成熟,有的音还暂时发不出来。但此时,父母不应一味顺着宝贝说“儿语”,而应尽可能用规范的语言跟他说话,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语言认知。比如,当宝宝看到小狗过来,说“汪汪来了”时,家长不必纠正他,可以既肯定他的发现,同时对他的表达进行引导:“对,汪汪来了,小狗来了。”
4、方法四:词语扩展,不断复述。当宝贝想要开口说话时,要给予及时的支持。父母理解宝贝表达的内容后,应帮他们把句子扩展完整,再复述一遍,有利于加深宝贝对语言结构次序和逻辑性的认知,以便以后能更完整、更准确地表达意愿。比如宝贝想喝水,但他只说了一个“水”字,父母要帮他扩展为“喝水”,等宝贝会说“喝水”时,再帮他扩展成“宝宝喝水”。
5、方法五:边观察边学话。孩子在学习语言时,常出现“词义扩张”的现象,比如把鸡、鸭、鹅都叫鸡,这种扩张是以事物的外部特征为依据的(这三种动物都有两只脚、翅膀很像)。父母应不失时机地带宝贝观察事物的细节特征,帮其缩小并界定词义范畴。带宝贝边观察边引导他们对动物加以区分:鸡的嘴巴是尖的、鸭子的嘴是扁的、鹅的脖子很长等。
6、方法六:学说形容词,拓展想象力。日常生活中,宝贝接触名词、动词的机会较多,随着其语言能力的增长,父母也应借机让他们多认识一些形容词,以增强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发展想象力。可以引导宝贝感受并说出他正在做的事:手里的酸奶“冰冰的、凉凉的”;妈妈的怀抱“香香的、暖暖的”;风吹到手上“柔柔的、滑滑的”等,对宝宝自由表达要给予肯定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