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有的宝宝更依恋母亲?宝宝对母亲的依恋程度不同,对情境的反应也会不同。安全型依恋的宝宝认为,母亲就是自己的「安全基地」,他们可以自己玩,还时不时地去找母亲。母亲离开后,他们会很沮丧,母亲回来后就立即扑过去,之后,又重新开始玩。回避型依恋的宝宝,看到母亲离开并不会哭,母亲回来后会表现出回避,显得漠不关心。矛盾型依恋的宝宝,当母亲在时就显得很不安,母亲离开后又会哭闹,而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会又想亲近、又想把母亲推开,显得十分矛盾。可见,孩子体验和表达分离焦虑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不同之处在于,安全依恋型的孩子是「适度」表达焦虑,如果父母能够耐心地给予安慰,孩子还是比较容易接受分离的,有更强的独立性;而回避型和矛盾依恋型的孩子就不能接受分离,每次都会把自己和父母搞得筋疲力尽,心情也会变得恶劣,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也就是说,建立了安全依恋的孩子,更能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而未能建立安全依恋的孩子,就表现出或轻或重的分离焦虑,依赖和依恋家长。所以,想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父母应该从建立孩子的安全依恋着手。

3、建立安全依恋之二:让孩子做好准备婴儿时期的孩子,认知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会以为只有他们看得见的东西才是存在的。因此,孩子看不见父母时,会恐慌地以为父母消失了。通过玩游戏和讲故事可以改善这种情况,让孩子为将来的短暂分离做好准备。半岁以上的宝宝,可以通过玩「躲猫猫」的游戏认识到:一件东西即使在我们看不见的时候,仍然存在;即使父母离开,还是会再回来,这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久而久之,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这种恐慌也会逐渐消失。

5、建立安全依恋之四:建立仪式情景 2:「妈妈又要不见了,我不能让她走!」——和孩子说再见,尝试感受孩子的感受。妈妈要去上班了,正在吃早饭的宝宝一下子哇地哭起来,抱住妈妈的腿不让走。妈妈蹲下身来,对宝宝哄了又哄,可宝宝还是在声嘶力竭地哭喊。妈妈叹了口气,似乎每天上班都要不可避免地经历这样一番折腾。看来,想说服宝宝是没有希望了,妈妈强行挣脱了宝宝的小手,一狠心「嘭」的一声关上门。与此同时,她听到身后传来宝宝那充满恐惧、无助而又委屈的哭声。为了消除孩子在父母离开后的不安全感,暂时离别时,父母最好和孩子告别。1. 不告而别的坏处有些父母害怕孩子哭闹,狠狠心绝决地走掉,或者趁孩子没注意就偷偷摸摸地赶紧离开,以为「长痛不如短痛」,能让孩子更快地适应环境。其实孩子发现父母突然不见之后,会更加恐慌,甚至感觉父母不要他、以后也不敢再相信父母了。孩子还会不断地设想父母「什么时候又会突然消失」,心理也会时刻处于压力之下。这样,即使父母在孩子身边时,他们也会紧盯着父母,喜欢缠住父母,不仅让父母难以拥有自己的空间,也阻碍了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2. 告别的具体仪式所以,每次离开前,都请跟孩子进行一个简单的告别仪式。这个告别仪式需要包含下面的内容:说明你要去哪儿、去多久;说完后拥抱、爱抚孩子;鼓励孩子对父母说「再见」,这样可以增强孩子自己的掌控感,让他们更有勇气去面对新的环境。父母回来时,也应如此,要建立一个固定的重聚方式。3. 告别要温和而坚定在和孩子告别时,父母自己的语气、态度和行为要平静、坚定而温和,不能反反复复,欲走又不舍得走。因为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的情绪,因而受到成人情绪的影响。当告别和重聚能够建立一个固定的方式,孩子就会慢慢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经常鼓励孩子,让他感到,能够独处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儿,从而进一步增加自信心和独立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