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计划”:什么是永恒?
“旅行者计划”是一个现代寓言。一方面,当“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均带着人类文明的信息投入无垠太空时,它承载着一个“终极”话题:什么才是永恒?另一方面,两台“旅行者”探测器更主要的任务是观察太阳系内部的“近邻”星球,诠释了“欲树大格局先从小突破开始”的道理。
后发先至
1977年8月20日,“旅行者2号”从美国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16天后,它的姐妹飞船“旅行者1号”也发射成功。
在最早的设计中,两枚探测器的主要任务是探测木星、土星。其后美国宇航局发现,基于176年一遇的行星位置排列,只要对探测器的航行轨道稍加调整,便有机会只用一枚探测器便造访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这四颗远地行星。而最终,探测器均完成探测远地行星的任务,从而得以无悔地向太阳系边缘进发。
“旅行者2号”更早发射,探测四大行星的任务最终落到它的身上。根据原本的规划,“旅行者2号”在完成木星和土星任务之后,只要用少量燃料修正航道,就能在行星引力的作用下,向天王星和海王星前行。
探测器的路线,始终在地面团队的掌控之中。然而,因为拍摄平台被过度使用、润滑油消耗过快,拍摄平台一度卡住,这恐怕会令天王星、海王星任务成为无用功。靠地面人员指示拍摄平台慢慢旋转、最后脱离卡死状态的办法,“旅行者2号”解决危机,有惊无险地按计划奔向目的地。
“旅行者2号”成功完成人类探索太空史的一段篇章—所有已知的太阳系大行星,都被人造飞行器拜访过。
“旅行者1号”发射较晚却后来居上,是因为美国宇航局有意将其放置在一条速度更快的轨道上。这是從一开始就进行好的规划—为了跑得更快,反而要晚点发射。“旅行者1号”注定要比“旅行者2号”更早地抵达木星、土星,因此其“1号”成色名副其实,也藉此成为目前最高速的人造飞行器,不断航行到离人类最远的区域。
△1977年8月20日,“ 旅行者2号”宇宙飞船被发射
△“ 旅行者”号飞船拍摄的若干行星和木星四颗卫星的蒙太奇照片,背景是伪色玫瑰星云,前景是月球
“旅行者”的故事也是这样一种寓言。百老汇剧作家贾里德·德拉尼以“旅行者1号”为灵感,创作了一部直接名为《旅行者1号》的戏剧。剧中同样提出了“什么可以永恒”的问题。艺术、爱、身份……剧作中列出了一些关键词,却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当观众被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宇航局与遥远的未来两大场景并行叙事的手法吸引时,他们终将忍不住沿着导演的引导,进一步思考关于永恒的话题。
现实中的“旅行者计划”更加引人入胜。两名伟大“探险家”在完成前无古人的成就后,怀着传承人类文明的高远志向继续上路。有人借此看到了追梦理想,有人看到了牺牲精神,有人看到了人生如幻影……科技造就的“现代寓言”,跟一两千年前那些老虎、狐狸、乌鸦的故事一样直指人心。
作者:freelee
来源:《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