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刚大学毕业1年多,虽然没有专家们对“教育”见解深刻,并且我的看法也可能仅是一家之言,但从我初中到现在,我曾教过学前班的学生、小学学生、初中生,从他们身上,我也在不断反思“教育”这个词的深刻含义,并发现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也有了自己的几点看法,希望分享给大家!

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
1、学龄前:我最小的学生仅有5岁多,她叫贝贝,在生人面前略显文静,但熟悉她的人知道其实她很活泼好动!喜欢听别人的夸奖(谁不喜欢听呢?),很会看别人的脸色,有自己的小聪明,有时会说谎话(总是给自己不想学习找托词)
2、小学生:我给一个小学4年级的学生做了两年半的家教,算是和她最熟悉,但我常常觉得自己不够了解她,这个孩子很文静,很漂亮。但她不爱说话,不爱表达自己的想法。刚接触她的时候,她甚至不会给你任何反应,有时候仅会从嘴中发出“嗯”的声音作为回答。
3、初中生:一个邻居家的孩子(男孩),初中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又处于青春期,因此比较叛逆,学东西较快,但忘东西也很快,有了自己固定的思维模式之后,就会很难改变。
我的几点建议
1、耐心:耐心是做老师的必备素质,但“望子成龙”这种想法不仅仅是家长们的“特权”,老师也经常会恨铁不成钢,我习惯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分享给自己的学生,让他们能够放宽视野,多一种啥高友岛思路,进而能够养成一种自己找规律的思维模式。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尤其是年龄越小,这种思维模式的养成就越难,例如学龄前的小同学根本没办法长时间精神集中,如果时间长了,就会有厌学的想法,这一点非常不利于以后的学习。我从贝贝身上就看到这一点,她经常生病,因此平时在幼儿园都没有一个良好地学习作息时间安排,针对这点,我首先要让她熟悉小学生的作息习惯,45分钟一节课,学习新知识,一些互动,留一定的家庭作业,复习,预习,考试……对于学龄前的儿童,这算是苛刻吗?不,我并不指望她能一下子适应,甚至不指望她能记住多少知识,要的是养成个习惯,让她知道什么是“上学”,这样正式上学后就不会陌生。PS:她有时候也会闹点小别扭,例如她会说我不舒服,头疼,不想写作业了,此时不能逼她继续学习,要知道即使是小学生也不可能门门课都上语数外,可以让她活动一下,听她唱唱歌、看看她跳舞、画画……甚至是看会儿电视,孩子需要自己的单纯而又简单的生活,请耐心让他们适应学习生活。

3、不要将自己的思维模式强加给孩子:我小时候经历过这样一件事,考试卷子发下来,做错了一道题,其实自己完全知道怎么改,可是妈妈看见后说了她的解题思路,但我坚持妈妈是错的,而妈妈却说我太拧,甚至对我发脾气,我吓得不敢说自己的想法,于是把错误的答案写到试卷上,但由于卷子需要交给老师批改,我还是做了最后的努力,试图与妈妈沟通,结果妈妈恍然大悟,知道自己的思路是错误的,并且告诉我以后学习上的事情还是要靠自己。家长通常是以经验者自居,认为“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因此,将自己的思维模式强加于孩子身上,但“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聪明单倍聪明误,孩子们的智商并不低,所以不要低估孩子的理解能力。

5、让孩子思维独立:这一点非常重要,邻家的弟弟有一段时间经常缠着我问作业中的问题,我当然是耐心解答,但我发现我越认真、步骤越详细,他越不喜欢思考了,甚至我发现后来他来找我干脆就是让我给他写答案,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题,他通通“不会”。我从周围其他比我小的学生身上也发现了这一点,有的孩子从小习惯了在父母的督促下学习,遇到不会的题就直接让爸妈解答,但长辈的解题方法已经过时了,经常会把问题复杂化,思路也越来越混乱,久而久之,学生根本不会独立思考了,考试时脑袋空空如也,甚至干脆交白卷……我的建议是从小就要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要让他们有所依靠,学习是要靠自己的,就像是饭要自己吃才知道味道,别人嚼过的,味道已经变了,你也永远不会真正知道什么是“美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