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素描
素描概述
定义素描 一顾名思义,是一种以朴素的方式去描绘客观事物,并且通常以单色的笔触及点、线、面来塑造形体的方法。从字面而言,素描可以被理解为单色画。广义而言,它是一种运用线条来再现事物的艺术形式,而绝非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铅笔画那样狭隘。事实上,对素描工具的选择取决于个人的绘画能力以及表现对象的需要。现如今,关于个体意愿的选择和发挥已得到充分的尊重。表现手法也随之越来越多样化。
工具 绘画工具包括各种软硬不同的铅笔,如12B--B,H--8H,12B是最软的,以此类推,硬度就会加强,颜色就会淡化。此外还有炭笔、柳条、炭精条、擦笔、可塑橡皮和各类克数不同的素描纸等。
石膏几何形体素描 静物素描
人物头像素描 人物半身像素描
超写实素描 设计素描
知识点
透视 我们看到的自然界物像呈现近大远小的空间现象,就是透视现象。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把透视现象准确地表现在画面上,使其形象、位置、空间与实景感觉相同,这就是绘画透视。
在素描中,透视的运用是在画面上确定物体的深度,即物体及其各部分的形在画面中的空间位置,是绘画中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创造空间效果的基本因素。所以说,透视法则是写实造型的重要依据,掌握透视基本原则是准确观察,真实描绘物像空间关系的基础。
透视分为平行透视(一点透视)、成角透视(两点透视)和倾斜透视(三点透视)。
平行透视
平行透视又称一点透视。正立方体的正面与画面平行,正立方体最少只看见一个面,最多看见三个面,与画面成直角的线都消失于心点。
倾斜透视
立方体相对于画面,起面及棱线都不平行时,面的边线可以延伸为三个消失点,又称为倾斜透视,用俯视或仰视等去看立方体就会形成三点透视。
结构
人体和动物的骨骼、肌肉所构成的解剖关系,是解剖结构。熟悉了解解剖,是人物造型的基础。其他物体的内部构成框架及其构成关系称构成结构,是物像形体的内在依据。绘画中对物体的结构关系的把握,主要在于用面体现其基本形体特征,这样便于理解和把握复杂的结构关系,有利于形象体积的塑造。对结构的这一形体化的概念,我们称为形体结构或几何结构。
构图
构图就是根据作画者的意图,对画面的各种形式语言即布局、形态、比例、空间、色块、体积、线条等在有限的平面上进行结构经营的技巧。包含范围、位置、骨架三大要素。
构图是绘画作品中各种艺术语言整体的组织方式(把自然界具体形态和形象提炼、加工、组织、安排在画幅中);是形象相互联接关系及形式的总体结构;是揭示形象典型特征的方法;是表现思想与境界的手段,是形式美的集中体现;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果;是揭示形象的全部手段的总和。
构图的形式
三角形构图(金字塔式),具有坚实稳定的感觉,但是由于三角形本身具有集中视线的效果,所以也容易流于呆板,所以好的三角形构图要符合黄金分割的比例,即长宽比例为1:1.618。 圆形构图,此种构图具有饱满充实的特点,在静物画中可产生旋转运动的感觉,并将视线引入画面中心。但此种构图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可组织成正圆形,负空间的形状不易过大,也不易圈围起来。
方形构图,容易产生焦点扩散的弊端,因此要注重物体的疏密结合。
直线构图,直线构图常给人一种较死板的感觉,但如果能找到方法打破它也能产生一种开阔、平静祥和的视觉效果。
斜线构图(对角线式构图),在静物画中对角线式构图可产生强烈的动感,达到静中有动的画面效果。但是把握不好就会造成中心不稳的后果
塑造
线的表现形式
线条是素描训练中塑造对象的主要手段。对初学者来说,掌握线条的曲直轻重极为重要。在练习线条过程中,要注意用笔的方式,落笔时要体会手、腕、肘的运动对线条的影响,画出线条轻重、浓淡、疏密的关系,让线条在平稳、自然、有序、顺畅中得到轻松的展现。正确的排线是两端轻,中间重的线条,方向一致,疏密匀称,能变换排线方向,一层一层加深,切记乱涂。
(1) 一般是由上到下斜着画下来。注意落笔、起笔要虚,中间要实,线条不要画死板,避免出现“硬口”;
(2) 线条排列整体有序,要紧密、均匀;
(3) 线条走向要统一,又要有适当变化;
(4) 根据物体不同面的转折与质感,可灵活使用线条。
质感
质是指物体的物质属性。不同的物质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知这就是质感。如陶罐的粗糙玻璃的光洁丝绸的柔软金属的坚硬等。
质感表现可以借助于明暗调子来表现,也可利用笔法肌理来表现。物体因表面材质的不同,对光的吸收与反射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明暗调子。我们在作画过程中要从整体出发,把握好明暗规律,利用明暗调子表现出物体的质感。同时,运用笔法肌理,能在一定的条件环境中与对象物体产生一种“异质同构”或者“同质同构”的“共鸣”,从而表现出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