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事如果你通读过一遍你就会发现三字经里很多是有故事的,寓教于乐应该是最好教学办法,比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几句就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在幼儿学习这几句的时候,完全可以讲故事让孩子学习。当然类似的很多的。

3、理解什么是理解?就是要让幼儿知道这句话的意识,比如:“兄则友,弟则恭”这句在现在的基本国策下很多孩子都无法体会了,这个就要给孩子讲解什么是兄友弟恭。只有更好的理解了,才能方便记忆。

5、朗读我们可以教孩子教给孩子知识,却不能控制孩子是否记得,所以这个是一定要朗读的,想象一下我们看的电视里,那些老夫子是怎么教的,肯定会让幼儿读的。

7、例如xī mèng mǔ所鼙艘疯zé lín chǔzǐ bù xuéduàn jī zhù3.昔 孟 母择 邻 处子 不 学断 机 杼【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浙觎戽锴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注释】 昔:从前。 孟母:孟子的母亲。孟子姓孟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邹国人。相传孟子早年丧父,其母为引导儿子学习,曾三次迁徙居处,最后在一所学校旁定居下来。 择:选择。 邻:邻居。 处:相处、居处。 子:即孟子。 机:指织布机。 杼(音柱):牵纱的梭子。【故事】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亚圣”,他的学问很好,还收了许多学生,他能有这些成就,全都要归功于孟母。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没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他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一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