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洛阳唐三彩的制作工艺洛阳唐三彩的制作过程,
首先是对胎料进行选择和加工。
洛阳
出土的唐三彩大多采用比较纯净的高岭土加工而成,
这种矿藏洛阳周围便有出产。
这种土质
较为细腻,可塑性强,成型后不易开裂、变形,是制作各种陶器上等的材料。选用的矿土需
要经过挑选、舂捣、研磨、淘洗、沉淀、揉搓、捏练、陈腐等系列工序加工成备用的陶泥,
然后才能使用。
从出土的器物胎体来看,
唐代的工匠们对胎料的选择不是很精,
胎质中含有
石英颗粒等矿物杂质。
唐三彩的施釉方法常用的有两种,
即分区施釉法和点彩施釉法。
分区施釉法是在不同部
位涂上不同的釉色,
几种釉色同施在一件器物上,
釉色之间的组合和交融会产生一种全新的
效果。
点彩施釉法,
是用毛笔在器物的一些部位点上大小一致或不一致、或点状、
或块状的
点,或带状线条。有的排列整齐,有的自然随意,经过高温熔融,釉彩的流串和交融,形成
奇幻的画面,虚虚实实,斑斑驳驳,如晚霞,如梦境,形成一种自然天成的美术风格。
二
洛阳唐三彩的鉴别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唐三彩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由于唐三彩来源的逐渐枯竭和市场价值的攀升,
于是出现了许多赝品。
至于唐三彩赝品何时
开始出现,
一般认为是民国时期。
笔者所在单位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的前身是洛阳博物馆文
物复制工厂,
因此有机会对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以及唐三彩的鉴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早在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曾经征集到一些民国仿制的唐三彩,
除了胎体与唐代
三彩略有区别外,
从造型到釉色很难与唐代三彩区分开来。
(一)造型唐三彩是唐代工匠在特定历史时期创作的,与当时社会风俗、生活环境、审
美意识、
制作材料、
工艺水平分不开,
因此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均能表现出生动逼真的神态,
生活气息浓郁。
从出土的唐三彩来看,唐代工匠雕塑水平非常高而且技艺娴熟,人物、
动物
比例协调,形象生动。人物的面部、五官、表情、身姿、手势变化有致,各种动物或静、或
动,神完气足,形态自然传神。仿制品的制作,一是按原物,二是按图片,三是在原型上创
新,四是臆造。
制作者虽然在造型上下了一番工夫,有的与原物相似,
但由于雕塑者功底欠
缺,
再加上制作者与唐代工匠生活的环境不同,
所以制作出来的只能形似而达不到神似,
往
往造型生硬,缺少变化。如制作的俑类往往比例上不协调,面部呆滞,线条生硬,有的线条
过于规整。唐代三彩圆形器物的底足一般呈“飞棱”状,并在棱尖外修一刀,这在碗、盘
瓶、执壶、钵等器物上最常见,而仿制品往往缺少这道工序。
(四)工艺唐三彩的制作一般采用先雕塑,后翻模,再按坯,最后粘接组装。同时采用
轮制和捏制的方法,
无论是在俑类和器物类都留下了这些工艺痕迹。
人物、
动物多为分段制
模,用手按坯,用陶泥粘接。从出土实物来看,这些痕迹非常明显,仔细观察这些三彩身体
内部的胎面上,
许多都留有唐代工匠的指印。
扁圆体三彩器物如扁壶等,
侧面基本都有对接
及刀削痕。再如钵、罐、瓶、水注、盘、碗等采用轮制法,制作过程中留下的细小弦纹清晰
可见。
仿制品有的采用注浆工艺,
器物胎体上看不到捏塑和轮制以及合模泥粘工艺,
其制作
方法与真品迥然不同,
成品手感较轻。
圆型器物有的是在注浆或模制成型后放在转盘上,
利
用转盘的旋转用工具划出一道道轮制的痕迹,
但弦纹看上去线条不自然。
有的采用与唐代相
类似的模制按坯工艺制作,但组合后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器皿都显得笨拙,比例不协调,
线条生硬。
还有的过于精雕细做,画蛇添足,
让人感觉不到唐代三彩的神韵。通常情况下唐
三彩人物俑凡是没有衣物遮住的皮肤均不施釉,
如人物的脸部、
颈部、
手部,
一般采用彩绘。
头发、眉毛、眼睛、胡须、巾帽等用黑色,口唇和面颊用朱红。人物的五官、须眉描绘的细
致入微。这些彩绘历经千年颜色已经变淡变薄,且渗入胎体。仿制品的彩绘颜色鲜艳清晰,
看上去比较浮,勾画的线条不干净利落,人物表情显得呆滞,所用笔法描绘的往往不到位,
与真品有一定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