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规则感好难解密最有效的妙招

 时间:2024-10-15 05:04:17

本文大概2556字 读完共需3分钟

玩具乱丢、到处乱跑、大声讲话、喜欢争抢......孩子不守规矩,是父母最常收到的投诉。

有些孩子头脑里没建立起行为的界限,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些孩子虽有意识,但自控力差,不能遵守。

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儿童发展的必经阶段。与其指责,我们更该做的,是有效引导。

那么,究竟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呢?

培养孩子的规则感好难解密最有效的妙招

当然,不可能一下子教会孩子所有的规则行为,所以开始训练时,注意循序渐进。

选取自理或游戏的规则训练比较容易,而一些实用的学业规则,如安排做作业时间等比较困难,所以要对清单做一个先后顺序的排序,明确训练逻辑。

安排训练环境

Step 2

在设定好的学习训练环境中,能帮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行为是期望出现的,而哪些是不允许的。你需要考量以下三点:

什么时候(When)是最恰当的训练时间?

什么地点(Where)是最恰当的训练地点?

什么教材(What)有助于学习训练?

以早上刷牙为例,有些幼儿园小朋友会很抗拒,往往一闹就闹到迟到。那么,从双休日开始练习的效果就要好过工作日。

清晰告知指令

Step 3

在之前《为什么你的指令总会变成「废话」》一文中,我们反复强调:指令的清晰和简洁。

培养孩子的规则感好难解密最有效的妙招

示范:模仿学习

Step 4

示范给孩子看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有时比口令的效果更直接。

例如,当我们想要孩子学会「玩好玩具后要收起来」,可以说「收到箱子里」,也可以在下指令之前先示范,和孩子一起蹲下来,「看我,大的小的分开放。」

当确定孩子在看着你时,你的口语指令要尽可能清楚,不过不需要讲解整个动作,这样孩子容易记不住。

设置图标提示

Step 5

把规则画成有趣的画,通过观察、模仿、暗示等途径去刺激孩子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抑制其不良行为的萌发,让孩子在不断操作中形成自律。

比如,一到自由活动,孩子往往就会和别的小朋友争抢玩具。这时候老师就可以组织孩子一起商量游戏规则,并一起把这些规则画成大家都能看得懂的图标,张贴在各个区域内,比如在积木区贴上大大的数字「5」,孩子们进去玩时就知道先数数有几个人,如果已有5个人,会自觉去别的活动区。

尽管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孩子设计的画面比较幼稚,但孩子们能够理解,愿意去遵守,就比教师强加给他们规则要好得多。

明确行为后果

Step 6

「自然后果法」是著名教育家卢梭提出的教育方法,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

积极自然后果法是提前告知孩子攻击行为会带来的后果,让孩子提前了解哪些行为是不可以做的;

消极自然后果法则是传统意义上的当孩子犯了错之后,让他自己感受自己承担其行为后果,进而认识到错误。

两者可以结合实施。

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孩子爱乱扔玩具

当孩子乱扔玩具的时候,提醒他:「玩具玩好要收起来,不然下一次可能会找不到!」或:「玩具这样乱扔,当心待会走路摔跤哦!」

如果孩子不听,我们可以偷偷把他最喜爱的玩具藏到床底下,让孩子承担找不到玩具的后果。等到他向我们求助,这时我们可以一脸同情:「玩具找不到啦?真糟糕!不过如果你把所有的玩具整理好,就容易找到了呢?」

妈妈不要帮忙,让孩子自己去一点点地收拾好玩具,再引导他找到床底下的玩具。

这么忙碌一番,孩子切身体会到收拾玩具的辛苦,那下一次就不会再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了。

给予合适奖励

Step 7

及时鼓励,但不总是鼓励

你不应该等到孩子整套行为完全学会后,才给予他奖励。相反的,在一开始,你应该在他有想要尝试的念头,或开始有不错的行为时就给予奖励。

例如,当孩子开始愿意跟你进行训练时,及时奖励;当他坐在椅子上,再奖励;然后给一个简单的指令「看这边」后再给一次奖励。

不过,当孩子已经学会了整套流程后,你不用次次这样,而是只要简单地赞美他「做得好」,逐渐用社会性奖励代替物质性奖励。

确保你的奖励物真的有用

如果你在饭后使用孩子最喜欢的点心,那么得到的效果会很差。如果他们已经熟悉某个有趣的玩具,那么它也不再变得有趣了。

所以,想要你的孩子真的很期望得到奖励,请确保这个奖励物是孩子非常喜欢、需要、且是平常不能轻易得到。

奖励不是威胁的手段

当你已经和孩子约好这星期六去动物园,就不要再以此作为要挟,要求孩子满足额外的条件,比如考出某个分数等。

奖励的谈判条件应该在事前就沟通好,如果你因为后续的原因而取消行程,只会影响你在孩子心中的信誉值。

当然,如果在兑现奖励的过程中孩子犯了错误,我们可以以取消他下一次的奖励作为惩罚。

培养孩子的规则感好难解密最有效的妙招

培养孩子的规则感好难解密最有效的妙招

参考资料:

[1] Achenbach T. M.,McConaughy S. H.,Howell C. T.(1987).Child/adolescent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problems:Implications of cross-informant correlations for situational specificity. Psychological Bulletin,101,213–232.

[2]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Committee on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2001).Developmental surveillance and screening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Pediatrics,108,192–196.

[3]Angold A.,Costello E. J.,Farmer E. M.,Burns B. J.,Erkanli A.(1999).Impaired but undiagnose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38,129–137.

[4]郑三元.规则的意义与儿童规则教育新思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5]王晓红.规则与自主.学前教育

[6]王小明.榜样示范法的心理学研究.浙江教育科学

[7]陈央儿.用隐性规则引导幼儿有序活动.学前教育研究

[8]吉亚玲「. 自然后果法」在幼儿惜物感培养中的作用.早期教育

图片@洪小璇

? 2017七维教育 版权所有

  • 个人团队怎么申请注册微信企业号?
  • 作为客服服务人员,现场应如何处理此事
  • 我想知道昆剧《牡丹亭》杜丽娘的故事。
  • 肌无力有哪些早期症状
  • 卤味小黄鱼 -下酒菜
  • 热门搜索
    麦吉减肥法食谱 感冒发热怎么办 东鹏卫浴怎么样 湖南张家界旅游攻略 自走棋攻略 香蕉减肥 衣服搭配学习 大航海时代2攻略 卡路里减肥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怎么样